政策法规 证书知识 航海知识 船员培训

中国古代航海历史(二)

2018-07-16 文章来源:原创文章

       唐宋时期是我国古代造船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时期。我国古代造船业的发展自此进入了成熟时期。

       一是船体不断增大,结构也更加合理。二是造船数量不断增多。三是造船工艺越来越先进。宋朝造船、修船已经开始使用船坞,这比欧洲早了500年。

 

宋代对外航线

       宋代西航线:宋代对东南亚、阿拉伯以及非洲东岸地区统称"南洋诸国"。宋代远洋海船从泉州、广州两港出发,基本上是沿着唐代"通海夷道"这条航线到达波斯湾各地,但向西却范围更广,已经到达了红海和非洲东部。宋代到各国的航线基本都是直达。

       宋代对日航线:唐宋交替之间,经历了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,但作为割据东南的吴越国,还维持着唐代与日本的海上往来。到了北宋,日本藤原氏执政时期仍旧闭关锁国态势,中日航海贸易宋朝唱独角戏。到了南宋日本幕府又恢复了同中国的贸易,中日航海贸易再次繁荣。

       宋代高丽航线 北线:从山东莱州出发,横渡黄海,用两天可到朝鲜半岛西南海岸的瓮津。比唐代的高丽渤海道便捷。南线:从明州出发至朝鲜西岸礼成江碧澜亭。约15天左右可到达。宋代高丽遣宋使57次,宋使往高丽30次。

 

市舶司

       市 舶司是唐宋专门管理航海贸易的机构,主管官称为提市舶司使。据《宋史·职官志》的记载,市舶司的职责是"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,以来远人,通远货 "。《宋会要辑要》上说;"市舶司,掌市易南蕃诸国物资,航舶而至者"。所谓"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",即把现代所称的船舶登记,港务监督、海关税收和 外侨管理这些工作,统归于市舶司掌管。市舶司职责如下:进出口船舶管理,对进口货物的禁榷、抽分、博买,蕃商管理。

 

徐兢奉使高丽

       徐兢,是北宋著名的航海活动家,官拜奉议郎、提辖。宣和四 年(公元1122年)九月,惊悉高丽国王俣去世,宋徽宗即委任徐兢等一行兼作吊丧特使,于次年五月十六日由明州登舟启碇。徐兢一行的远航船队,由两艘神舟 与六艘客舟组成,规模相当可观,其驶往高丽的航程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。

       归国后,徐兢撰写了一部航海纪实性著作《宣和奉使高丽图经》。该书具体地描述了宋代先进的航海工具、航海技术以及航海路线和航海考察活动,是12世纪中国航海的百科全书。其中特别是关于指南针的应用及海图测绘记录,已成为中外航海史籍中的珍品。

 

      元代造船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,一方面沿用了宋制,重视航运在民生国计的低位,大力发展海运、漕运;另一方面,由于军事攻占,军备运输,需要大量的船舶。明朝在元朝的基础上,把中国的造船推向了新的高峰。

 

元代造船能力

       元朝十分重视航海事业,特由国库拨款建造海船与海外各国进行航海贸易。此时不仅远洋海船的形体构造、适航性能和装载能力为世界造船之冠,即是沿海运输船舶,也有创造性的发展。元代海船可分为远洋海船和海潜船两大类。

 

北洋漕运

       元 朝蒙古族入中原,定都大都(北京),北方人口大增,所需粮食要依赖南方运来,原漕运主要航道是隋唐大运河,因连年战火,缺少疏浚,多处於塞,水路不畅。沿 河又有宋军余部不断骚扰,难保漕运安全,元朝廷开始组织海运漕粮,南北漕运兴旺起来。时势造"英雄"。统治者的需要,使得海盗朱清、张瑄成为首开南北海路 的人。海上漕运历经探索改进(航道改过三次),逐渐形成成熟的航路。如一路顺风顺水10天可到。

 

元代宁波港

       现今的宁波,元朝称庆元,即宋代的明州港,其航海贸易状况同南宋差不多,虽然朝廷几度废除庆元市舶司但随即又恢复,这也说明庆元在当时航海贸易的重要地位。当时在泉州港抽解的货物,单反贵重高价值都必须送至大都(北京),其余的当地售出,运送贵重货物的路线有两条:一是水路联运,由泉州港装船到铅山州汭口下船,由大江到真州,过淮溯里河直大都卸货;二是海河联运,由泉州港装船运送至庆元(专运番夷贡物及商贩奇货),经庆元到杭州,转运河到大都。庆元成了联运的中转港,一部分商人通过运河将内陆的货物运送到庆元交易。到了元朝,庆元的航海贸易较南宋更进了一步。

 

汪大渊

       元代民间航海家汪大渊曾于公元1330-1390年两次从泉州出发,航海远游,行踪遍及南海、印度洋,远达阿拉伯半岛及东非沿海地区。为此,他于公元1349年写成《岛夷志略》一书,其中记述国名、地名达96处之多。

 

       元朝造船业的大发展,为明代建造五桅战船、六桅座船、七桅粮船、八桅马船、九桅宝船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,迎来了我国造船业的新高潮。明朝时期造船的工场分布之广、规模之大、配套之全,是历史上空前的,达到了我国古代造船史上的最高水平。主要的造船场有南京龙江船场、淮南清江船场、山东北清河船场等。

       到了明朝,各种古代船只已经完全定型。中国古代的船型种类和名目繁多,但是大体上说,从船首形状来分,可以分成尖首和方首两大类;从船底式样来分,可以分成尖底和平底两大类。在历史的演变中,福船是最著名的尖首、尖底船型的代表,沙船是最著名的方头、平底船的代表。

 

郑和七下西洋

       明代永乐至宣德年间,伟大的中国航海家郑和率领远洋船队,从永乐三年(公元1405年)至宣德八年(公元1433年),历时28年,组织规模空前的远航船队,七次下西洋,足迹遍及东南亚、南亚、印度洋沿岸、非洲等三十多余国,其船队规模之大、船舶之巨、航路之广、航技之高,在当时无与伦比。 郑和通过七次大西洋的探险航行,开辟了海上交通路线,形成了系统完善的海上交通网络。前三次主要到印度以东,最远到达古里,这里是古代东西方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。第四次开始到达西亚、东非地区。郑和重要航线有56条,航线总长15000英里。

       郑和下西洋活动的主要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。在军事上,维护了海洋安全,稳定了边境和周边环境;在政治上,发展了睦邻友好、和平外交政策,与亚非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;在文化上,传播了先进的中国古代文明;在航海上,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,完善了印度洋航路;在经济上,引发了海上贸易新高潮;在科学技术上,完善了古代航海技术,创造了远洋医学保障方法,还首创了海洋调查先例,开展了生物考察,丰富了我国生物资源宝库。

 



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2743号